国政系成立六十周年专栏 | 查文晔:说吧,记忆

  2024年是北大国政系建系60周年,大概从6、7月份开始,班级微信群里就有同学陆续转发国关学院各位老师的回忆文章,那元气淋漓、生动饱满的文风读来十分过瘾,一幕幕往事仿佛近在眼前,又勾起了我的回忆。

  如果没有记错,我是2002年9月1日在父亲的陪同下从南门进入北大校园的。夏末的北京,空气里已经有几分凉意,还漂浮着一层薄薄的雾霾。进了南门,寻到必赢242net官网的迎新摊位,虎翼雄老师把新生花名册递给我,我找到自己的名字“02外交本,查文晔,生源地广东,学号00224083”,领了学生证、饭卡、宿舍钥匙,还有一个装着材料的大信封。宿舍在靠近西南门的42楼216室。42楼是老式的灰砖楼,装修朴素简单,和我同宿舍的是来自北京的周斌、来自宁夏的朱斯哲、来自福建的许恒。

  出生在武汉、成长在广州的我,常开玩笑说自己也是“做题家”。80后独生子女的一代人,或许在中学多读了几本书,但面对巍巍北大,内心仍然惴惴不安。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在得知自己被北大录取,短暂的狂喜过后,我问自己:大学将会带给我什么,我该如何度过这四年?说实话,并不知道。中学时读过一本陈平原、夏晓虹编著的《北大旧事》,里面都是民国时期老北大的故事。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凤凰卫视等媒体播出了不少讲述北大历史的节目。现实的北大是什么样呢?

  家里没有互联网,我到父亲单位的办公室第一次登上了必赢242net官网的官网,当时北大首页还是老式的排版,一行行蓝色的超链接文字对应着学校各个部门和职能板块。我仔细看了国关学院的简介和教师名录,学院的历史熠熠生辉,令人敬仰。还登上了北大未名BBS的国关版浏览了一下,那是我第一次登上BBS,自由的气息十分难忘。暑假,我担心进北大要学高数,于是买了一本北大出版社的文科高等数学教材自学起来,难说学懂了多少。悲催的是,入校后才发现,国关学院并不需要学习高数。这个段子现在想来挺可笑的,但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我来说,也不奇怪。

  开学了,震撼感扑面而来。班主任是亚非所的韩华老师,当时学院办公室还设在法学楼的三层,空间有限。第一次班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自我介绍,尽管还不脱少年的青涩,但大家的自信、谈吐和才艺,仍然令我钦佩和羡慕。

图为2002年冬,2002级本科外交班同学和班主任韩华老师(左一)参加“北大十六大团日活动”,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前合影。

  生活上我随遇而安,因为从小在寒冬酷暑都很极端的武汉生活过,北方的寒冷、干燥倒也不难适应。最开心的地方是逛遍了学校周围的书店,那时风入松在南门,万圣在蓝旗营,海淀图书城还没变成创业一条街,城里还有三联韬奋图书中心。45甲物美超市旁的博雅堂、汉学和野草书店也陆续开业。临近大一寒假的一个晚上,我捧着一本书在博雅堂看入了神,抬起头才惊觉店里的顾客只剩我一人,糟糕,已经晚上11点,该闭店了。我向管店的大姐说声抱歉,赶紧快步离开。大姐却神色温和,并不怪我。北大真是个包容读书人的地方。

  大一上学期,上的课有李扬帆老师的“专业英语精读”、许振洲老师的“政治学原理”、孙岩老师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杨朝晖老师的“中国政治概论”等。

  “专业英语精读”用的是李老师自己编印的教材,记得里面有乔治·凯南的《长电报》《苏联行为的根源》等经典名篇。李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许多“题外话”,中心意思就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适应大学生活。

  “政治学原理”尽显许振洲老师睿智、深刻的智者风范。这门课好像没有指定教材,讲义就是许老师的课堂PPT,也是我们期末复习的唯一依据。“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是许老师在BBS上账号的签名档,他上课喜欢抛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引用的文献也是跨越古今中外。一开始我们总觉得他的话未免有些“毒舌”,但经历岁月的锤炼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许老师的话是剀切而犀利的。

  孙岩老师上“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节课上就对我们说“上大学和中学不一样了,有的同学认为‘60分万岁’,能毕业就行。但你如果不想虚度这四年光阴,还是要认真学习。”这番话语重心长。孙老师的“毛概”课还设有小组讨论环节,记得那是第一次有我班女同学到男生宿舍来参加小组讨论,那天我是发言人之一。

  杨朝晖老师的“中国政治概论”是最受大家欢迎的课程之一,杨老师腹笥甚厚,对中共党史中的人物、事件了然于胸,授课时信手拈来。他对中国政治有独到的观察和体悟,很多话点到为止,令人回味。这么多门课上下来,我和许多同学一样,深感自己知识太少,也庆幸自己能来到国关学院。

  第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专业英语精读”是闭卷考试,考前我复习了一个通宵,应考时还提前交卷了。其他几门课大多是期中论文和期末闭卷结合,第一次学写论文的我也跌跌撞撞完成了,整体成绩还不错。如果说初入北大的震撼教会了我什么,那就是学习更多意味着独立思考,而非死记硬背。再没有老师盯着你督促你,你自己要学会对自己负责。

图为2003年2月,2002级本科外交班男生在宿舍聚会。左起张晏儒、窦克明、查文晔、崔黎明、王磊、吴迪、严熙民、朱斯哲、金德俊。

  身为02级本科生的我们很幸运,赶上了学院的飞速发展。2002年12月20日,学院新大楼全面开工。那天飘起了雪花,身处开工仪式现场的我们,听着时任常务副院长潘国华老师的致辞,内心兴奋不已。仪式结束后,还有同学打起了雪仗。2004年7月,新大楼落成。大三开始,我们得以享受燕园里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很为国关学院感到自豪。直到今年国政系60周年系庆活动,读到潘国华老师的回忆文章,才详细了解当年为了盖起这座大楼,学院领导、老师、院友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学生们永远感念。

  2003年春天,“非典”来袭。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大家措手不及,不少同学离校回家。随着疫情的恶化,学校封闭了校园,线下的授课也开始停顿,当时还没有网上授课这种方式。包括我在内,记得02级外交、国政两个班留在学校的还有约20位同学。大家并没有散乱,学院很快通知留校的同学继续到课堂上课,学校的通选课也恢复了。潘国华院长、邱恩田书记还来宿舍挨个房间看望、慰问同学。在学院团委的组织下,同学们轮流担任志愿者在教学楼门口检查证件,周末去静园一起放风筝,等等。疫情笼罩的几个月里,BBS成了大家守望相助、互通信息的重要平台,有同学把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鼠疫》在院版上逐日连载。总之,在至暗时刻集众人之力点亮一支蜡烛,驱散黑暗,迎接光明。这真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

  大二,学习逐渐上了轨道。李扬帆老师教我们“中国近代外交史”,好像也没有现成的教材,而是开了几十本教学参考书目,记得里面有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李老师说他研究近代外交史从不盲信现有著作的结论,更喜欢阅读一手材料,为此专门买了《李鸿章全集》研读。我对湘军、淮军、曾左李等近代史名人的兴趣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呆仗”,湖南人的血性蛮霸、北大人的钻研深思、近代史的风云变幻融合在一起,对我们是难得的熏陶。

  牛军老师教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牛老师是中共党史专业的博士,治史非常严谨,强调“言必有据、无征不信”,论述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时必定引用档案等一手材料。记得他讲到中国领导人如何做出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时,专门对比了中国、苏联两方档案对毛泽东致斯大林电报记载的差异,并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令我大开眼界。这门课的内容涉及冷战史、中美关系史、外交决策研究等多个方面,牛老师有一句名言“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要认识规律就要深入细节,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论。

  他推荐我们阅读研究古巴导弹危机的名著《决策的本质》,当时这书还没有中译本,我在暑假去学校图书馆的教学参考书阅览室把英文原著读了一遍,里面提出的理性决策、组织行为、官僚政治三种解释模型很有穿透力。牛老师研究外交史无疑借鉴了这种思路,力求穿透“决策的黑盒”,深入到决策者、组织的内部去寻找规律,发掘真相。“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国际关系似乎人人都能说上两句,但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结论太多了。学习过外交史的几门课后,我对历史心存敬畏,懂得研究国际关系一定要扎根在历史事实之上,而研究历史必须依靠一手材料。

2005年11月8日,2002级本科外交班支部赴中国科技馆举行党日活动。第一排左起为曲一铭、朱淑娴、范玉婷、陈矩、陈可、柯金花,第二排左起为李慧芬、朱砂、李滨兵、宋洁,第三排左起为田苗、沙玉颖、宋金媛。

  大三,旧的42楼要拆除,我们02级外交、国政班男生搬到了45甲,住宿条件大为改善,生活也更方便了。那一年,我选了唐士其老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是唐老师的同名专著。这本书现在豆瓣上的评分是9.4,好评度可见一斑。以往同类著作,大多按照思想家个人、年代或者国别安排章节目次,唐老师这本书则不然,主要围绕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展开论述:理性的政治、城邦的性质和目的、政体及其更迭、精神的权力与世俗的权力……我从小爱读历史,对细节感兴趣,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初读这本著作难免吃力,但静下心来涵泳其间,进入作者的思考脉络,又是另一番天地。

  唐老师讲课不喜照本宣科、罗列材料,而是融会贯通,点出关键概念的肯綮。他介绍伯林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划分,阐发自由并不意味着对欲望的无条件屈从,当为了实现更重要的目的时,“渴而不饮,饥而不食”也是人之为人的可贵品质。政治思想不仅仅关乎设计良好的统治秩序,更关乎人类心灵秩序的安放。大四保研时,我选择了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幸运地成为唐老师的研究生。

  孔凡君老师上《世界社会主义概论》。原以为课程可能会枯燥生硬,但孔老师议论风生,见解深刻,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印象最深的,是孔老师著有《金桥——外资与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涉外企业的理论与实践》等著作,对于外资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的促进作用有深入研究。授课的PPT上,他专门将20年来外企在华投资的数据与中国GDP数据以图表形式呈现,以说明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孔老师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在这门课的最后一堂课上,孔老师拿出几张白纸,请在座的每位同学在纸上签名留念,他说这是多年来的习惯,为师生相识留个纪念。孔老师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对教学的执着追求,令我肃然起敬。

  回想本科的时光,青涩、充实也有遗憾。大一大二时的班主任韩华老师,经常组织大家参加集体活动,让我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那时候流行“纸牌杀人”游戏,“天黑请闭眼”成为大家的口头禅。很遗憾,韩老师开设的印度、军控裁军等课程我没有选修,错失了难得的汲取新知的机会。直到2023年,我在驻外期间去印度采访G20峰会后,有几个问题想请教韩老师,用微信电话和她长聊了很久,才把当年缺的这一课补上。

2006年6月30日,2002级本科外交班同学在毕业晚宴后与韩华老师(第二排左三)、李保平老师(第二排右一)合影。

  大三大四时的班主任是李保平老师,在欢迎李老师的晚宴上,同学们请李老师唱首歌,儒雅的李老师不假思索,引吭高歌一曲《歌唱二郎山》。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描述解放军修筑川藏公路的歌曲。“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李老师唱那句“二呀么二郎山”时的神情。李老师谦谦君子,非常关心学生。2010年,他去世的消息传来,同学们十分震惊也很难过。在北京的我班同学都去八宝山参加了他的告别仪式。李老师研究的是非洲,当年还是比较冷门的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走近非洲、研究非洲。想来李老师在天堂里看到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一定会感到欣慰吧。

2002级本科外交学专业的两任班主任,左为李保平老师,右为韩华老师。

  回想本科时的北大,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和现在比起来还有不小的差距。那时老的三教、四教还在,是传统的火柴盒子式的80年代风格教学楼,教室里是铁架子加木板组成的桌椅,每次掀起放下时都会“轰隆”作响。晚上我常常在那上自习。印象最深的,是三教、四教晚上10点45左右会停电熄灯5分钟,以提示同学们11点将正式熄灯关门。有好多次,正埋头于书本的我眼前一黑,整个教室突然没有了光亮,这时环顾周围的五六个同学,大家安安静静坐在座位上,没有人交头接耳,也没有人刷手机,大家都镇定地等待灯再亮起来的那一刻,把握剩下的一点点时间再看一会书,再做一会题,等第二次熄灯时再收拾书包离开。

  大四毕业,一部分同学选择了工作、留学。我选择保研,又在学院读了两年研究生。从硕士论文的开题、写作,到请校外评审老师答辩,唐士其老师都给予我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记得论文初稿交上去,唐老师以修订模式返还给我,打开一看,那红色的修订密密麻麻,我既惭愧又感动。同宿舍的同学看过后,感慨“你的导师对你真上心!”临毕业时,唐老师送我几句话,大意是“你要参加工作了,要记住:第一,要研究做好工作的规律,抓住诀窍。第二,要适应环境,跟周围的领导同事搞好关系。”导师的话朴实无华,但又意蕴无穷,饱含关爱,但更希望我自立自强。毕业后的这些年,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回院里看看唐老师,去他办公室聊一会。除了议论天下大事,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会向唐老师倾吐一二,他常常用他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指点我、鼓励我,给我前行的动力。

  毕业后,我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感谢学院的老师多次接受我的采访,李义虎、张植荣老师谈台湾问题,印红标老师谈香港问题,朱锋、王勇老师谈中美关系,老师们的深刻洞察总是给我以启迪。

2006年6月30日,2002级本科外交班同学毕业合影。(第一排左起为韩华、李保平、李寒梅、关贵海、邱恩田、王缉思、许振洲、王其芬)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本科时流行K歌,这首周华健的《朋友》临毕业时大家唱了不知多少遍。记得在班级毕业晚会上,班长周斌给每位同学发了一份光盘,内有他写的一首诗,开头几句是“少时常做欢喜梦,缠绕心间意流连”。燕园四年,同学之间的情谊永远值得感念。2016年夏天,在罗冲等同学的大力推动和精心组织下,02级外交、国政两个班举办了毕业10周年返校活动,天各一方的老同学们又得以在燕园重聚,重新坐在当年上课的课桌前,和老师们共叙师生情谊。

2006年6月30日,2002级本科外交班同学在毕业典礼后与韩华老师(第二排右三)合影。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学院学生会的微信公号叫“爱国关天下”,我们02外交班的微信群叫“外交无小事”。尽管同学们现在落脚于各个行业、天南海北,但“爱国关天下”是我们的精神底色,国关学院赋予我们的知识、信仰和情怀必将伴随一生。期待我们大家在毕业20年、30年、40年、50年,甚至60年时再相聚,期待我们有更多机会回报老师,回报学院,回报母校。我永远以“北大国关人”而自豪。

  

个人简介:

  查文晔,祖籍浙江海宁。2002年进入必赢242net官网外交学专业本科学习,2006年进入该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研究生学习。2008年硕士毕业后,进入新闻媒体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