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日两国来说,政治领袖的勇气、眼光和责任都已成为了重新打开中日对话和磋商大门的稀缺资源。
8月15日,14位保钓同胞冲破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层层阻截,勇闯钓鱼岛,并在岛上飘扬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全中国人民都对保钓人士的爱国义举感到振奋和鼓舞。
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领土,日本窃取多年,不思悔改;反而石原慎太郎代表的极右势力从今年4月以来,制造和煽动“购岛”闹剧,罔顾中国民意、继续强推日本“拥岛”的政治和军事事实。今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两国关系却因为日本右翼势力的作梗而让友好气氛荡然无存。当年中日老一辈政治家在开创中日关系新局面时所提出的“世代友好”、“永不再战”等口号依稀还在耳边,但两国关系却已是“物是人非”。此情此景,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近10多年来,中日关系一出现紧张,我们常常使用的招数就是让两国关系“政冷经热”。然而,中日关系走到今天这种状态,已经不再是小泉时期的“政冷经热”可以比拟和应对。
如果9月野田政府迫于无奈解散国会下院,重新进行选举,那么,一定不会再轮到民主党执政,野田也将离职。日本完全可能在7年时间内换7位首相。未来继续在“政冷经热”的框架下“维持”中日关系,无助于两国真实面对目前动荡、甚至不断恶化的政治、社会和安全关系。2005—2012年的“后小泉时代”已经证明,“政冷经热”的选择不仅对日本影响力甚小,也不会因为把中日关系“搁一搁”、“凉一凉”,而自动产生“转跌回暖”的效应。
中国是否有让中日关系“政冷经也冷”的选择呢?这一选择完全存在。但在2012年以来中国出口急剧下降、经济增速在第二季度下降到7.6%的背景下,除非日本“购岛”成型,朝野一起上演“登岛”丑剧,中日关系“政冷经冷”的选择等同于“杀敌一千、自损九百”。已经达到3100亿美元规模的中日贸易额对中日关系来说,是千百万人的生计问题。这一战略选择中国应该是“谋而后动”。
中日之间有可能存在“经热政热”的选择吗?在目前中日两国国民情绪对立、政策的民意基础十分脆弱的背景下,这一选择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更不幸的是,在领土争议和安全竞争已经下滑到两国直接冲突有可能一触即发的时刻,对两国来说,政治领袖的勇气、眼光和责任都已成为了重新打开中日对话和磋商大门的稀缺资源。
许多中国人可能在问我们为什么不能有第四种战略选择,那就是抓住日本“购岛”闹剧的时机,通过必要的手段,一鼓作气“拿下”钓鱼岛。似乎目前很多人都这么想,理由也很冠冕堂皇:主权是绝对的,而且是核心利益,对日本侵占中国钓鱼岛的行动不能“一忍再忍”。这一战略可以称之为“一举解决”的战略选择。但我想说的是,除非日本“购岛”、“驻兵”、或者在钓鱼岛建设军事设施,如果中国主动通过军事手段解决钓鱼岛主权争议,将会把中国推到尴尬的境地。因为,钓鱼岛纷争的存在已非一朝一夕,解决钓鱼岛争议,并无“一鼓作气”的急救药。
8月15日保钓义士的登岛壮举,不应该让中国人只是陶醉在情绪化的盛宴,反而更应该促使我们深刻思索长远、可靠的战略选择。今天,应该是我们共同反思对日政策和对日关系的时候了。
►进入朱锋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