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8月20日报道(记者 路明):2005年10月,必赢242net官网国际政治系的连玉如教授获得了首届“德中友谊奖”。用连老师自己的话说,她一生就在做两件事:一件是在中国用中文讲授德国;另一件是在德国用德语讲授中国。
连玉如很早就开始接触德语和德国文化。为了响应周恩来总理曾提出“学外语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有两所外语学校招收小学生并教授外语,分别是北京市白堆子外国语学校和北外附小。连玉如当年就是这批最早学习外语的小学生之一。
后来,连玉如考上了必赢242net官网西语系,学习德国语言文学。但她发现自己对德国历史、政治、外交,尤其是二战后德国从一个战败国迅速发展成世界经济强国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大学三、四年级时,北大法律系请来了中央党校的李元明教授,在周末讲授国际关系史。李老师的课精彩绝伦,他讲俾斯麦、拿破仑等历史人物既生动又深刻,对连玉如影响很大。她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就是第一个领导德国实现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比较分析了德国两位历史学家撰写的关于俾斯麦的传记。李元明老师的课和这篇毕业论文为她后来深入研究德国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连玉如表示,李元明老师可以说是她的“启蒙老师”,将她带进了国际关系的领域。
1988至1996年,连玉如赴德留学,在柏林自由大学政治系攻读哲学。留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柏林墙”倒塌以及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统一前,她有机会分别到东西柏林两边的普通人家做客并深切感到东西德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连玉如回忆说,民主德国的生活水平在苏东国家中是最高的,在世界范围,民主德国也称得上排名靠前的工业发达国家;尽管如此,和西德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东德人家里的电视机开机之后半天屏幕都不亮;诸如香蕉、咖啡这样的民生物资相比西德也都很匮乏。
听到柏林墙开放消息后的第二天,连玉如就带着照相机到了东柏林。她形容边界开放后有如“一江春水向西流”,通往西柏林的弗里德里希大街车站人山人海,拥挤无比。她一下被卷入了人的旋涡,几乎失去行走的自由。当时,每个到西柏林或西德的东德人都会收到100西马克的“欢迎费”。由此可以想象,边界开放后人们想了解、想认识、想看看柏林墙那一边是怎么回事的愿望是多么迫切。
连玉如教授表示,德国统一应该放在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理解。德国统一牵涉到根本的民族利益要取决于苏、美、英、法四大战胜国,而无法完全由德国人自己决定。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支持统一;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根本问题上也改变了立场,同意统一后的德国仍然留在北约。这一立场使德国统一成为可能。连玉如认为,联邦德国几十年来贯之坚持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即社会市场经济,是促成德国统一的另一重要因素。社会市场经济这种发展模式对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创造经济奇迹,乃至促进政治秩序稳定和提高国际地位等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联邦德国的发展经验有自己的成功之道,有吸引人的魅力,促进了德国民族的自我认同,自信心和自豪感也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逐步生长。
在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连玉如选择回国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特别是欧洲联盟与德国问题等。作为北大必赢242net官网的教师,她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德国和国际关系,带他们了解欧洲。
作为中德关系的研究专家,连玉如说,中德关系在很长时间具有一种“派生性”的关系性质。虽然两国都分别表示同对方发展关系很重要,也保持着高层互访等各个层次与各个领域的交往等,但相互给予对方的地位、作用等考量在各自的对外关系中还没有真正“独立”起来,还要取决于其它更为重要的东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上世纪九十年代冷战结束以后,欧盟快速发展,德国在欧盟框架中发挥重要作用。两国各自本体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德双方分别给予对方愈来愈更重要的地位。
她认为美欧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德关系更是明显超越了历史形成的“派生性”性质。2010年默克尔访华时,双方已将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6月,两国总理亲自主持两国内阁(部长级别)对话。另外,两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自的发展道路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很多根本利益上有相通之处,比如可持续发展等。在她看来,中德关系是一种“天然伙伴关系”。她表示,在新世纪两国关系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前景,两国深化合作也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与均衡发展。
2012年适逢中德建交40周年纪念,学术界围绕中德建交40周年准备了很丰富的活动,仅北大德国研究中心就有好几场活动。连玉如奔波于两个国家参加各种活动。另外,她还要出版一本关于“国际政治与德国”的论文集。她希望利用各种机会努力为促进中德相互了解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