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话题很热。但是,在我国,若按非处理好不可的标准来判断一个民生问题的重要程度,应该依次是粮食、土地、水、能源问题。“能源安全”,对于我国来说,在实际操作层面并不是一个高度紧迫的问题。和所有国家一样,在我们国家,讨论能源问题,取决于一个机构或个人的价值判断。
价值取向
据我个人观察而言,在我国,与能源相关的决策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成本。但不幸的是,我们吸收国外的研究有些差错。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低价能源才是能源安全。其实在英文里面,关于价格的用词是“affordable”,大概的意思是可以支付得起,是可以水涨船高的,没有说一定要低价。能源必须低价的观念实际上把我们的能源选择推进了一个死胡同。
能源领域的第二个价值取向是投资,把能源说成一个特别紧俏的商品,有利于投资运作。
第三个价值取向是环境保护,在国内就是如何减少能源对环境的损害,放到全世界就是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现在比较缺少的思维是:把环境保护作为能源消费的前提条件来考虑。从学者的角度来看,这是本末倒置的。
第四个价值取向是技术应对,当然技术都有不确定性,某一项新技术的经济性如何,也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检验的。能不能本着“只要是能证明有助于节约用能的技术就是必须推广的技术”这个思路,去处理我们对新技术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呢?
能源作为一个公众话题,除了资本的吸引力以外,还有个人的利益,这是第五个价值取向。环境保护所需的投入与个人无关,只要能源价格有利于个人积蓄,便是好政策。这个逻辑在我国也很强大。举两个例子。燃油税作为全国人大的一个问题,讨论了14年。在所有国家,燃油税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推动节约消费,我国好不容易在2009年才体现出这一功能。今年5月本来应该开始全国采用阶梯电价,现在好像因为CPI的上升又放慢了实施的步伐。
我有一位朋友,是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的一位老先生,他认为中国的节能减排那么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经历过即便有钱也加不到油的困难时期(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我国,因为有自产的煤炭,能源供应的大局不是问题。我的看法是,我们必须从国内的节能减排和优化国内的消费入手。
国内一位长期从事能源政策研究的同事曾经这样感叹:我们的能源政策在操作上实际上是处于一个“新手和面”的状态,水不够就加水,面粉不够了加面粉,永远加下去。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执行能源政策的确很难,要满足各方的利益很不容易。
我的最后一个看法是,我们对于我国能源外交的观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看法的影响,过分集中在如何使国际石油的流动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也就是所谓的“本国优先”。但是中国不是美国。
要分析我国在全球能源局势中的位置,首先要看我们的能源消费强度。我们的消费强度大概是美国的2.7倍,是英国、日本的4.55倍,德国的4.36倍,法国的4.27倍。但不幸的是,在国内与国际事务的讨论中,人们往往说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很低,还不到美国的1/4。我参加的学术、政策讨论,提到美国对我国能源消费问题的评论,基本上有义愤填膺地反应:离人家美国的消费还远着呢!所以像我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极少数派。
从消费的构成来说,我们的难处在于:如果我们发展水电,有电与人、与粮争水的问题,而核电又存在安全性顾虑,另外还有可再生能源的问题。其中又关涉到与煤炭相比的经济性竞争力问题,如何判断它的效益等等。以电为例,我们现在想得较多的还是新能源和煤在价格上有没有可比性。因为煤电便宜,所以新能源或者说可再生能源永远没有竞争性。这就是为什么风能、电能在我国是一个制造业的问题,而还没有成为如何加快利用的问题。再以煤炭为例,我国的煤炭消费已经占了世界的54%了。国际上对我国煤炭消费的增长有一些关注。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种关注转变为节约用煤的动力,而不是去批判外国人的偏见或是将它定性为“中国威胁论”的延续和变种。
对我国来说,真正的挑战是怎么找到合适的替代能源,新的能源供应是否稳定,价格是否有竞争性。
从地理上来看,全球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对世界油气资源的利用基本上有一个顺序:先用中东的,再用委内瑞拉的,再用加拿大的,这并不是阴谋,也不是什么战略。它与三个因素相关:一是地质储藏,二是开采成本,最后一个是加工成本。比如加拿大,它政局稳定,其油砂为什么没有被大量开采?因为油砂的提炼成本过高。
从储藏量来看,我国的化石能源总量不到美国的一半。如果不认真对待“把煤留给子孙后代”这句话,未来我国如何跟美国竞争?怎样使用一个国家境内的资源,核心是一个国家如何对待自己。其他国家只有在对其自身有利的情形下才能帮点忙。
国际情势
国际层面的能源问题首先是贸易问题。油价涨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谁也解释不清楚油价为何涨跌。从定价机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欧佩克标价制度在1986年后就对全球油价无太大影响了,其成员国拥有产量的决定权,各成员国要协调产量也非常不易,在欧佩克宣布的产量共识下,欺骗行为普遍存在,因为各产油国都要靠出口获取外汇。此外,公司与公司间,国家与国家间的长期合同也越来越少了。
现货市场也存在,主要是成品油。但最活跃的是期货市场。期货市场对提高油价在短期内有直接作用。美国政府的大宗商品交易委员会一直在努力监管纽约期货市场内不正当的交易,但收效甚微。
与定价机制有关联的是石油贸易的计价货币问题。目前石油交易市场上的主要货币还是美元。有学者主张打破美元垄断,但是我认为这是不智慧、也不易做的事。不容易是因为人民币尚未国际化;不智慧是说国际石油市场历来是由某一货币主导的,这是满足贸易秩序稳定的要素之一。如果全球这么大的贸易市场用多种货币计价的话,中间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可能会更大。
另外,我国要进行国际贸易的话,是通过国际石油公司还是通过国内的公司?自从加入WTO,2003年以后非国有的公司在我国已被允许进行成品油的贸易,但发放许可证的条件比较苛刻,非国有的贸易商在我们国家的作用还是微乎其微。
其次是能源运输通道。我认为不存在绝对安全的通道,各种通道都多多少少存在技术故障、地质灾害、人为破坏的风险。另外还有战争风险,因为管道不可移动,其运营安全比船运更脆弱。
海盗活动的问题也被夸大了,新加坡海域、南海海域的海盗远没有那么严重。亚洲国家有一个海盗报告跟踪的合作机制,它在2006年正式实行,我国对此全力支持。自从有了这个机制,至少有六成海盗报告被证明是谎报,目的是骗取海运保险。
国际能源情势的一个重大变化是美国油品供应的自给程度逐步提高。从去年9月开始,美国的成品油出口大于进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
对我们来说,来自美国的挑战不是它会不会封锁马六甲,不是中东、委内瑞拉,而是美国对自产油气出口的管制。美国的联邦法典里,美国的能源出口需要有许可证,其中一个理由是能源安全,只有两个国家(加拿大和墨西哥)即使遇到战争都可以与美国进行能源贸易。从1994年开始,美国的石油公司一直在说服美国政府把阿拉斯加的油卖给中国,但始终没有进展。
另一个挑战是,美国由于其油气供应的自给自足程度提高了,于是它对中东地区油气的依赖下降了。我国作为一个能源需求量很大,又必须依赖中东供应的国家,难道像美国一样派军队去中东、非洲,借维护和平的名义来获取能源?那是要多方面成本的。
总之,我国在能源问题上与主要大国之间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可比性。
能力提升
我国获得境外石油供应的一个瓶颈性的因素是原油的提炼能力。我阅读到的材料是,至2011年初,中石化和中石油合计至少拥有330万桶/天处理进口含硫原油的能力,这也意味着我国仍然有约700万桶/天的炼油能力只能处理低硫原油,也就是有2/3的厂只能处理低硫原油。我们的问题不是买不到油,也不是运不回来,核心的问题是加工进口高含硫原油的能力有限。
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进口来源多元化,实际情况是只要有国家卖,我们就在买,我国目前有42个以国家为单位的油气来源,所以多元化不是问题。问题是进口原油中高硫原油成分较低,2010年仅占39%。而美国能源市场的一大优势就是什么样的原油都能加工。
由此出发,我们需要加强提炼不同品种原油的能力建设,加强接卸不同吨位油轮的码头建设。油轮在增大,但我们还没有任何一家码头有超过30万吨的接卸能力。
此外,我们与主要能源出口大国沙特、伊朗相比,出口品的不可替代程度低。我国参与国际能源贸易、跨国能源开发的历史短,与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之间能源贸易相互依赖程度低。
我国主要的问题在于怎样做好能源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做到可持续发展。从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惯性来看,较低终端消费价格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有空间,关键在于如何处置“煤为基础”的能源经济模式。境外能源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经济因素,我国有必要打破教科书中的“地缘政治”思维,更注重在经济性的基础上展开跨国项目,做一些能使中外能源供应相互依赖的事情。
在这方面,我的看法是:
第一,稳定油气、煤炭进口。具体就是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与国外供销一体化:与海湾国际组织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发电的环节上可更多利用外资。
第二,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目前我国有60%左右的农村炊事用能还是来自传统的生物质能,如薪柴、木炭、牛羊粪便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也开始用煤,如果把农村的炊事用能改成太阳能,将会留出很大的能源空间,要避免农村地区家庭从炭薪依赖走向煤炭依赖。
第三,开发西南地区水电,一方面有利于应对能源贫困和二氧化碳减排,另一方面还可将更多的水电销售到东南亚国家,建立与这些国家的能源互联互通。
第四,将跨国能源项目建设的经济性考虑置于战略安全性考虑之上。道理很简单,只要发生战争了,没有一个邻国是可靠的,它首先要保护的是自己。
第五,针对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一点,多向日韩等国家学习如何将对外依存变成国内节约用能的动力。
第六,从化石能源消费的连带成本角度来思考设计我们自己的能源政策。
总而言之,从经济平稳运行的角度看,我国在国际能源供需总态势的变化中并不那么脆弱,因为我们有煤。我们更需要凝聚共识,如何主要靠国内政策与经济力量的调整应对煤炭依赖的关联成本。
(作者系必赢242net官网教授;本文由本报实习生王颖整理。)
进入査道炯个人主页